日期:2025-11-02 16:27:00
刘嘉麒,1941年出生于辽宁,今年84岁。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,也是我国第一位火山研究领域的院士。他率先查明了中国火山的时空分布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,改变了“中国无火山”的错误认知,并开拓出玛珥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等新领域贝贝查,将中国火山研究水平从国际落后提升至世界前沿。

在刘嘉麒的办公室里,书架中间摆放着一个醒目的相框,展示着火山在黑夜中喷发的壮美奇观。旁边写着一行字——“火山是地球的灵魂”。他经常解释说:“火山是星球的灵魂,是星球有生命力的象征。”他认为,没有火山作用,星球就会死亡。火山不仅是地球生机与宇宙奇观的缔造者,还为人类提供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,如长白山天池、腾冲温泉和涠洲岛。

除了科研工作,刘嘉麒对科普也充满热情。他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录制发布了200多条科普视频,全网粉丝超过200万。他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解释深奥的地质知识,有时连3岁孩子的问题也能难住他。例如,曾有人问他“能不能用水把火山浇灭”,他笑着回答:“那得多少水啊。”

刘嘉麒出生在一个穷山沟,童年时期经历了动荡岁月。直到1949年春天,8岁的他才第一次走进课堂。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,但最终选择了地质学。大学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地质队工作,虽然艰苦,但他始终渴望从事科研。1978年,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,37岁的他抓住机会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生,开始钻研同位素年代学。
贝贝查
来到北京后,刘嘉麒的研究重点转向了火山岩。当时一本外国专家编写的书称中国没有火山,这深深刺痛了他。为了给中国火山正名,他走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,详细记录了各地火山的情况。他还发现并确立了一批玛珥湖,这些湖泊成为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要载体。

刘嘉麒不仅让“中国火山”被更多人看见,还为火山研究找到了新的方向。他认为,火山活动是引起气候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如今,一些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火山会议也在中国召开,许多学者都来中国进行研究。他说:“我们能够跟别人同一水平,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,才能被人瞧得起。”

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,刘嘉麒常常亲自前往火山口进行考察。他曾多次出征南极和北极,足迹遍布七大洲五大洋。尽管火山考察充满危险,但他从未退缩。在非洲尔塔阿雷火山,他用毛巾堵住口鼻以争取更多科研时间;在印尼喀拉喀托火山,他险些遭遇火山喷发,但仍坚持完成任务。

刘嘉麒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。一次住在陕北窑洞的经历让他意识到火山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。他带领团队将玄武岩制成纤维丝,这种材料比普通钢筋更轻、更结实、更抗腐蚀。2024年6月,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正是用玄武岩纤维制成的,这种材料能在极端温度下保持稳定。

在刘嘉麒看来,火山不仅关联地球的过去,还将指引人类的未来。火星探测离不开火山研究,而地球最深钻探仅12公里,火山却能把地下60到80公里的岩浆带出来,帮助人类探索更多地底奥秘。无论上天、入地还是下海,几乎都离不开火山研究。

即使到了80岁,刘嘉麒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,拍摄短视频普及科学知识。他的手机里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行程,他说:“只要身体能动、脑子不钝,就还能干。”

贝贝查
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